安宁故事⑦丨 让终末期患者早日享受到安宁疗护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死亡质量。除了猝死的病人,现代医学对待其他病人,基本可以实现有准备的死亡,对老人和家属来说或许这才是离开这个世界的最佳方式。
今年六月上旬,先后有四位终末期患者从协和、中南等医院的ICU病房转来我院安宁疗护中心,其中一位在驶往我院途中的120急救车上离世,一位在刚刚推入我院还没进到病房时离世,另两位平均在院时间为1.5天,均全程为深度昏迷状态,几乎没有享受到安宁疗护服务,这是我们的遗憾,更是患者本人和家属的遗憾。
而另一位长者李爷爷要"幸福" 得多。李爷爷在癌症终末期的9个多月时间里,在广华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得到了全方位的关照,子女隔几天就来看望陪伴他,期间全家人在安宁病房给李爷爷过了最后一个生日。
临终前两天,李爷爷陷入浅昏迷,有部分知觉,医护人员用轻柔的话语进行安慰,家属在老人家耳边讲话时老人家有反应,会睁开眼睛。
当天下午安宁医护人员与家属沟通交谈,对可能出现的症状给予解释,帮助家属度过最后这一段时光。
当晚子女决定留下来陪伴父亲。晚间患者仍浅昏迷,出现了回光返照,眼睛睁开,和在场的子女对视,子女们一一拉着父亲的手,在耳边安慰和告别,向父亲承诺好好生活,照顾好家人,老人虽然无法说话,孩子们都知道他们说的话父亲都听见了,也放心了。
凌晨三点,老人安然离世。
最后李爷爷走的很平和安详,家属也很欣慰。对比在ICU病房浑身插满管子,没法跟自己的至亲再多说几句,再多看几眼,仓促地在痛苦中独自离开这个世界的患者而言,以及送到安宁疗护中心一两天就离世甚至转院路上就过世的安宁患者,李爷爷和他的家属何尝不是得到了生死两相安的最好结局呢?
6月23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其中,在" 临终决定权 "上做出了大胆突破,如果病人立了预嘱" 不要做无谓抢救 ",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深圳市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
作为武汉市卫健委首批确定的28家安宁疗护试点机构之一,广华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沉淀,已建立起跨学科团队,能够充分评估患者情况,有效控制患者的临终症状,尤其是在疼痛管理、人文关怀、哀伤辅导等方面,医护人员、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多方参与,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完善安宁疗护" 广华模式 ",让生命以更好的姿态完美谢幕。
